2025-06-05
多位受访者表示,在目前的政策基调下,债券市场正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科创债的崛起★★◆,不仅为科技创新注入金融活水,也为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从发行期限看,部分债券的发行期限拉长至不低于20年◆■■◆■,中长期品种占比有所提升。发行利率方面,在市场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发债利率也有所降低■■■◆★。
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向记者表示,当前市场流动性宽松,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低★★★◆★■。经济企稳降低了发债企业信用风险★■■,投资者风险偏好也有所提升。此外★■◆◆■◆,审批效率提升和政策变化推动发债门槛下降也有利于优质公司的发债★★。债务融资相较于上市融资不会稀释股东权益,相较于借款★■◆■,融资成本又会低一些。
贺金龙强调■■★◆★■,上市公司发债规模增量可能受部分因素干扰■★:在供给端可能因为国企债务率管控和城投平台隐性债置换,后期产业债或将承接增量融资需求■◆◆■;在需求端波动则来自于配置层的政策层面监管■★★★■■,美联储降息带来的中美利差倒挂增加等★◆■◆。
在上市公司发债显著回暖的背景下■◆,今年以来,截至5月31日,上市公司合计发债募资规模超过2.41万亿元,同比增长11.79%。
上市公司发债募资规模回暖主要受低利率环境、科技创新需求及政策支持因素驱动。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首先,注册制改革简化了上市公司发债流程★◆■■◆,科创债等新品种获得政策倾斜;其次■★■,融资成本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多次下调,市场低利率环境增加了融资意愿;再次,经济复苏过程中,企业通过发债缓解流动性需求■★◆★★;最后,◆◆“资产荒■◆★■★”背景下★★,配置需求庞大也是推动上市公司发债规模回暖的原因之一。
袁华明也表示★★,流动性宽松■◆◆、发债利率低◆★、政策支持和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今年上市公司发债规模有可能创新高。
金融机构持续深化资本工具创新,通过永续债和资本债等债务融资方式不断夯实资本基础,这一趋势正深刻重塑银行业的发展格局。排排网财富研究部副总监刘有华向记者表示■◆■◆■■,在资本管理维度,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和持续增长的资本消耗压力◆◆,永续债和资本债为银行提供了灵活高效的资本补充渠道。这些工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资本充足率,更能优化资本结构配置,特别是帮助中小银行突破资本瓶颈◆■◆,实现更可持续的资产负债管理■◆★◆。
风险管控层面◆◆■,在经济增速换挡期◆■◆★◆■,银行体系面临资产质量承压的挑战。通过发行资本债补充资本◆★■■,相当于为银行构建了更厚实的风险缓冲垫,使其在应对潜在信用风险时具备更强的抵御能力,从而确保经营稳定性不受经济周期波动的过度冲击。
贺金龙预计★■■,2025年上市公司发债规模有望突破3.5万亿元,这其中涵盖金融债、产业债、科创债、绿色债、REITs配套债等,主要增量领域有望涵盖半导体★★■◆◆、人工智能(AI)领域以及绿色转型。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发债募资规模超过2.4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1.79%★■★■◆。值得一提的是■◆■■★,进入4月后,上市公司发债明显回暖,当月发行债券融资规模超过6300亿元,同比、环比均有所增长■◆■★★◆。5月上市公司发债规模进一步攀升至7000多亿元★◆★■■,同比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记者进一步统计发现,今年上市银行发行永续债3170亿元,与2024年同期的1500亿元相比,出现翻倍增长。上市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2919亿元,与去年同期的4110亿元相比,有所减少■★。
随着科创债等创新品种的扩容,5月上市公司单月发债规模达到7064.27亿元,明显高于2024年同期的4134■★■■◆.73亿元,也高于今年4月的6325.33亿元。
最重要的是◆◆★■■,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资本实力的增强直接转化为信贷供给能力的提升。随着资本充足率的改善,银行风险资产扩张空间得到释放★◆◆,这不仅有助于满足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更能通过信贷渠道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实体经济的关键环节,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单只发行规模达到500亿元的债券有5只,其中工商银行发行了2只◆★,均为二级资本债。农业银行发行了2只规模均为500亿元的绿色债和永续债。中国银行也发行了1只50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
“上市公司以更低成本、更灵活的期限通过发债优化资本结构,并且发债成功也是凸显信用资质优良的背书◆◆。而弊端则是杠杆率增加,偿债压力和流动性需求的提升以及经济下行再融资风险的增加。■★◆■◆”贺金龙说。
从行业角度看,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发债主力军。今年以来,等金融机构合计发债规模超过1.67万亿元,占比69★◆★◆◆.29%■◆■■。其中,的发债规模接近1.27万亿元,占比52.60%。
综合利率环境、经济复苏、政策支持等因素,多位分析人士预计,2025年上市公司发债规模同比增长高于去年◆★★■,科创债■◆★、绿色债及金融行业资本补充工具等将成为核心增长点。
2025年以来,随着中国债券市场创新品种加速落地以及市场利率持续保持低位,上市公司债券融资规模有所攀升★◆。
关键词: